商务部支招国际化 发改委强调兼并重组
主管部门的担心并未因此而打住。陈斌强调“坚决抑制汽车工业产能过剩”的两天后,即9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简称:《意见》)。《意见》将汽车列为兼并重组的第一个行业,明确指出,“进一步贯彻落实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做强、做大优势企业。以汽车、钢铁、水泥、机械制造、电解铝、稀土等行业为重点,推动优势企业实施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境外并购和投资合作,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加快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骨干企业,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司长张相木表示,为贯彻《意见》精神,将迅速组织一批官员和行业专家开始起草促进汽车企业兼并重组的具体政策,预计2010年年底公布。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多位汽车集团的高层表示,与过去直接投资异地建厂不同,目前会优先考虑兼并重组异地企业。在广汽集团登陆香港证券交易所后,其董事长张房有表示,广汽集团希望借助上市加大收购和自主研发的力度,尤其是通过收购来拓展自主品牌汽车规模。
商务部机电和科技产业司张骥为陷入产能过剩的中国汽车业支招。当中国汽车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消费市场后,正面临从大向强的转型。张骥认为,出口规模是衡量汽车产业国际化的指标之一。如果中国汽车出口能占据全球20%的份额,那么庞大的规划产能将成为一种出口优势。张骥甚至将汽车与其他产品作比较,证明汽车出口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中国汽车出口量仅占全球的千分之七。我国是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很多产品出口量占全球10%—20%。笔记本电脑、手机等产品出口量甚至占全球50%—80%以上的份额。”
张骥认为,兼并重组有助于建立正常的出口秩序,有利于中国产品走出国门。2009年,中国出口汽车及零部件约219亿元,由两万多家经营主体完成,平均每家企业出口规划为80万美元。这种毫无规模效应的出口,常会形成一哄而上的恶性价格竞争,最终进口国会采取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措施,将中国产品拒之门外。中国汽车被逐出俄罗斯、中国摩托车在越南遇阻均源于恶性竞争。2003年中国俄罗斯出口77辆,2007年急增至10.8万辆,年增速分别为11.8倍、10.8倍、3.3倍和1.8倍。但2009年中国汽车对俄罗斯出口几乎全军覆没,整车出口量萎缩至700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