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惑下的陷阱 车企海外并购勿贪便宜
企业会员登录 | 企业会员注册 | 广告服务 | 关于酷车369 |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酷车369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 正文内容

诱惑下的陷阱 车企海外并购勿贪便宜

文章来源:     2010-04-29 10:29:09     编辑:酷车369  
导读: 2009年中国以1360多万辆的汽车销量正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巨大的需求使得国内各车企的资金实力不断壮大,不少车企的销量也达到了百万辆级别。但在车企规模不断变大的同时,技术研发实力不强,品牌声望相对较弱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改善。

        2009年中国以1360多万辆的汽车销量正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巨大的需求使得国内各车企的资金实力不断壮大,不少车企的销量也达到了百万辆级别。但在车企规模不断变大的同时,技术研发实力不强,品牌声望相对较弱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改善。

        大而不强是中国车企最现实的写照。显而易见,中国汽车产业需要彻底的蜕变。如何由大变强,国内车企可能把希望寄托在海外收购上。

        扳指算来, 2004年上汽收购双龙至今,短短6年时间里,中国车企就完成2005年上汽收购罗孚知识产权,南汽收购罗孚生产线及名爵品牌,2009年北汽成功购买萨博相关车型平台和技术,2010年吉利收购沃尔沃等几大海外并购案。

        海外并购让中国车企变大的同时变强?中国不少车企规模已经较大,但依然不强,这不强主要表现为产品不具有国际竞争力,而要变强的关键就必须提高产品国际化竞争力,潜在的含义自然是要求提升设计水准、技术实力,并由此逐步提升品牌影响力。事实上,海外收购获得品牌和车型平台不是难事,难的是获得国际化水准的研发实力、管理水平以及营销水平,并由此提高母公司品牌的溢价能力。

        围绕着中国车企海外并购利与弊的话题业内一直议论纷纷,莫衷一是。笔者认为,中国车企海外抄底应该警惕诱惑下的陷阱,除去浮躁之风。

诱惑下的陷阱——赚便宜之后是烧钱

        2007年以来诸如戴姆勒、通用、福特等汽车巨头开始大量甩卖克莱斯勒、悍马、萨博、沃尔沃等知名品牌,相比当年购入的天价来看,如今的低价出售无疑更像“贱卖”。“海外抄底”一度成为业内鼓励中国车企海外并购的最大支持理由。但我们需时刻谨记,机遇和风险并存,诱惑往往隐藏着陷阱。

        目前中国车企能收购的海外车企,往往是处于长期亏损,技术实力跟不上时代、产品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海外企业,收购这些企业首先面对的问题就必须让企业扭亏为盈。而中国车企,无论管理水平、技术实力还是营销水平都相对较弱。

        同时,面对国外车企的自我保护意识,收购海外车企很难达到吸收和学习海外车企研发能力和品牌建设的能力。上汽收购双龙便是明证,历时五年,上汽不但没能让双龙扭亏为盈,也没有获得相应的技术,反而被指窃取双龙技术, 最后上汽几十亿投资也随着双龙破产打了水漂。

        吉利收购沃尔沃被不少媒体当做“海外抄底”的划算买卖。原因很简单,从福特64.5亿美元买入和18亿美元卖出的账面上来看,吉利购买沃尔沃就能净挣46.5亿美元,但事实并非如此,吉利购买的沃尔沃并非一个静止的资产,而是一个在不断往外淌血的烧钱机器。沃尔沃自2007年以来销量一直下跌,亏损严重(2008年巨亏15亿美元,2009年亏损6.53亿美元,2010年继续亏损也成定局)。吉利若不能帮助沃尔沃扭亏为盈,那么从福特接手过来的沃尔沃品牌就会在较长时间内继续作为一个烧钱的机器不断吞噬东家财产的黑洞。

关键字:车企 海外并购 吉利 沃尔沃 
加入酷车369购车团,享最大团购优惠!
网友评论
我也来评论一下
更多商家活动
更多热点车型
更多试车视频
更多推荐新闻
更多论坛热点
更多热门专题